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4月份以来,殷墟景区游客呈爆发式增长,半个月就达到创纪录的6万余人,同比增长一倍多。”4月16日,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客串”团队导游的景区工作人员马鑫说。
春到洹上,位于洹河两岸的殷墟遗址成为古都安阳的热门打卡地。甲骨文、青铜器、古车马、都邑、聚落,鲜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沐浴着春光,人们来到这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安阳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术引领,努力建设殷墟考古研究新高地;聚力殷墟保护,让中华文明根脉永固;聚焦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中华文明标识工程;传承殷商文明,高品质滋养中华儿女文化自信。同时,安阳在全力打造“中华字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新征程中全面发力、蹄疾步稳。
近日,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安阳实地调研。
殷墟热起来 文物活起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安阳实践
恢宏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段献忠摄/光明图片
殷墟热起来 文物活起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安阳实践
殷墟王陵遗址考古现场。张俊军摄/光明图片
殷墟热起来 文物活起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安阳实践
研学团队列队进入殷墟。资料图片
殷墟热起来 文物活起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安阳实践
研学的孩子们在识读甲骨文。资料图片
1.为甲骨学插上数字化翅膀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就在不久前,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传来好消息。这已是殷墟第三次获得该项荣誉。
回望过去,殷墟考古始终是中华大地上最震撼人心的文明探索之一。
192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殷墟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拉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告诉调研组,作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考古历经近百年依然风华正茂。
殷墟宫殿宗庙区内发现大型池苑遗址、大型夯土基址。殷墟内外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多处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手工作坊实证甲骨文“百工”记载。
洹河以北发现的洹北商城遗址,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的空白。殷墟遗址之外,辛店遗址、陶家营遗址等商代晚期族邑聚落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先后被发现,它们拱卫在殷都的周围。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至今已发现大约15万片,4500多个单字。
设施完备的都城遗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围绕周边的族邑聚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古汉字……殷墟考古从聚落考古、甲骨学、手工业及社会面貌等方面,不断发现和挖掘着殷墟文化的内涵价值,一个持续了200多年的商代都城——“大邑商”逐渐清晰起来。
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对调研组说,依托殷墟宝贵文化遗产,他们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内知名高校,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等的文博研究优势,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及甲骨文研究,筹备建立并做大做强殷墟研究院,推动商文明研究作为重大专项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安阳建立勘探协作机制和考古发掘大地坐标体系,形成了殷墟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一张图。安阳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快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主编的《殷墟甲骨学大辞典》出版,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甲骨学词典。安阳师范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已完成“殷契文渊”数据平台3期建设,被业界称为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为甲骨学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实现了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一键获取。
调研组了解到,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联合互联网公司开发的甲骨文全信息采集技术已取得突破,现在正向产品化迈进,这将有力推动甲骨文物数字化。据悉,甲骨文物数字化实现后,可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进行自动缀合,进一步推动甲骨文研究,目前已成功缀合39组。
中国文字博物馆连续举办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殷墟持续开展公共考古模式,面向全国招募考古志愿者;安阳市重奖甲骨文释读者,培养甲骨学硕士学位研究生……
“甲骨绝学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甲骨文研究院院长郭旭东激动地说,“殷商文化兴盛于安阳,殷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大邑商’的风范。”
2.把殷墟的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
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文脉,殷墟绽放华彩。
安阳殷墟技防监控中心大厅内,硕大的电子屏前,民警陈瑞和他的同事们敲动键盘,操控着2650个高清摄像头,对29.47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保护区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可随时出动的监控无人机、智慧殷墟巡更系统管理平台、投入1.2亿元建成的国内一流遗址智慧安防工程,构筑起“空地一体”智慧防控体系。
每天,包括巡防队员、村(社区)干部在内的360余名殷墟文物安全守护人,穿梭在保护区内,保护着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安阳实施四级网格化管理体制,建立公安、协管、网格员等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不断织牢织密殷墟安全防护网。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重任在肩。”殷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邓兴华对调研组说,“我们不断加强依法保护力度,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殷墟大保护格局。”
重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让殷墟法治保障更加完善。安阳市出台《在全市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方案》,实施工程建设考古前置,从源头遏制工程建设对文物的破坏。
安阳还成立殷墟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指挥部,建立全市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市公安局文物保护支队,并在安阳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设立文物执法大队,在制度和人员上扎实做好了保护工作。
“923片馆藏甲骨文物,片片建档管理、保护珍藏,不能有丝毫懈怠。”李晓阳告诉调研组,“还有约16万片甲骨分散在世界各地,我们推进‘全球甲骨文数字化建设工程’,联合国内外甲骨收藏和研究机构,借助数字技术让它们回归故乡。”
安阳不断加强对现有殷墟、甲骨文等馆藏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加大收藏力度,提升馆藏文物数量质量。与企业和互联网平台密切协作,对甲骨文物进行三维数据信息采集,推进殷墟甲骨文云端数据库建设,打造全方位文物基础信息体系,建设国际国内知名的甲骨文及古文字传承创新区。同时,安阳加快数字殷墟建设,推动实施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
殷墟遗址西边,绿色发展标杆钢铁企业安阳钢铁集团积极服务殷墟保护。安钢的一位工人师傅对调研组说:“世界上只有一个殷墟,保护好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殷都区西郊乡王裕口社区位于殷墟遗址保护区内,在这里,保护殷墟的意识世代相传,不管谁家盖房子、动土,都主动向文物部门备案。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先国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大家有责任保护好。”
在古都安阳,殷墟、甲骨文保护深入人心。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