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摆渡” 中国传统文化谋“出门”又“出圈”
发布日期:2025-03-17以数字技术之船“摆渡”中国文化“出海”,圈粉全球粉丝实现优质文化共享,这成为解锁中华文明传承的新密码。4日,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谈及爆火的《哪吒2》和《黑神话:悟空》时,亦在思考如何让更多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
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说,《哪吒2》和《黑神话:悟空》等作品,通过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展现出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通过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演绎,唤醒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让海外观众通过东方叙事逻辑感受到共通的人性力量。”
文化要想“出圈”先得“出门”被大众看见。文化资源数字化被视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陈天竺建议,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体验智能化、文化传播网络化。促进科技赋能文化。同时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2024年8月26日,图为“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资料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的传承创新非常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汪万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文化数字化之后,全球各地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可以浏览,打破时空局限,方便每一个人,“我们的数字化经验也可推广至各地”。
作为国际敦煌学研究最大实体,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成果不胜枚举:采集海外藏敦煌文物高清图片10万余张;建成上线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开展数字敦煌展、推出“云游敦煌”,采取多语言版本,实现敦煌文化资源全球共享共用。截至2024年底,“数字敦煌”资源库在全球有超过78个国家的2300万人次访问。
近年来,中国各地展开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多种探索。北京故宫推出《探秘丹青》系列数字出版作品,供观众线上入画观、游、学;安徽省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健全徽州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山东省打造上线“齐鲁文化大模型”,进行文化基因解码、知识问答;福建省推出“AI游泉州古城”项目……
2024年10月10日,读者出版集团所属读者古籍数字科技中心总经理宋学娟,展示文溯阁《四库全书》经部数据处理部分内容。(资料图)九美旦增 摄
文化资源高度集中的甘肃省,近年来持续深耕敦煌文化、“读者”文化品牌、《四库全书》等传统内容,不断创新推出系列数字化产品,探索“出海”之路。
“充分应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历史文物、艺术作品、文旅资源数字化。比如,以女娲补天、大禹导渭、黄河儿女、敦煌乐舞等元素为主题,开发一批动漫剧、短剧、话剧。”全国政协委员、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培文建议,以此推动甘肃文化资源由静态展示向活态参与转变,由单向感知向互动分享转变。
在数字技术助力之下,中国传统文化谋划“出门”又“出圈”。上述代表、委员表示,文化工作者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要成为创新表达的探索者,以此推动更多中国故事更好出圈、出海。
-
为豫港文化交流架起新桥梁——访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主席伍德基
“‘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以创新形式展现了古老文字的魅力,为香港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生动教材。”7月11日下午,“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开幕式间隙,香港中华文化
发布日期:2025-07-14 -
以文化“软实力”激活治理“新动能”
丰水宝邸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内墨香氤氲,“翰墨传情、国韵生香”国画班正热烈开展。党总支深入开展“四百”大走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针对老年居民普遍反映的“退
发布日期:2025-07-14 -
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阵地活起来 精神富起来
“咚哒,咚哒,咚咚哒……”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文化礼堂内,跟着非洲鼓的节奏,孩子们拍手跺脚,笑声不断。这是日前嘉兴市文化特派员金凯文带来的音乐互动课堂现场。从7月2
发布日期:2025-07-14